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研究生党委组织师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24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党委组织师生党员、研究生骨干及19家校外培养单位观看直播。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在这场生动的“大思政课”上,研究生们纷纷表示备受震撼、深受鼓舞,要把炽热而真挚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科研攻关、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勇攀科技高峰,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践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做出更多贡献。

观礼感言

 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党委书记张军

 中国人民以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用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谱写了人类正义的史诗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那段光辉历程的铭记,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信念的有力宣扬,更是对国家发展、国防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作为南中医一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将包括伟大抗战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全方位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任。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科研报国之志,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党委教工党支部陈珂

  观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铿锵步伐与铁甲洪流不仅展现国威军威,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才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荣光背后是日常付出,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细致审核、多维考察,努力读懂每个学生的成长密码,托举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平凡岗位亦有“阅兵式”,我们以专业与坚守,为学校和国家的人才方阵筑牢基石。

 

   研究生辅导员王少俊

  看到受阅方阵整齐有序地接受检阅,高声呼喊“为人民服务”,心中感慨万千。其中既有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生长在新时代中国的由衷感激,更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必当铭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将先辈的牺牲与奉献化作奋进的力量。作为研究生辅导员,我将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引导研究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鼓励他们投身关键技术攻关,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以“能打胜仗”的精神锻造科研团队力量,以“攻坚克难”的精神锤炼坚韧学术品格,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健康中国中展现青春作为。

 

  研究生辅导员王菲

  铿锵正步踏出民族气节,熠熠红旗昭示复兴征程。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为我们提供了立德树人的最鲜活素材。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凝聚每一位青年的力量。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引导青年将爱国之情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相结合,以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属于南中医人的独特智慧与青春力量!

 

  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附属南京医院23级硕士研究生——夏子豪

  看到此次阅兵集中亮相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主战装备,我深切感受到伟大祖国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领悟到科技强军的深刻内涵,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山河已无恙”的底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南中医研究生,我们应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磨砺意志品质,将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服务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实际行动。

 

  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第三临床医学院 23级硕士研究生——李辰辰

  天安门广场上,战机呼啸、步伐铿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令人心潮澎湃。作为一名医学专硕生,我看到的不仅是国家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80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用血肉之躯战强敌,以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这场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与世界和平。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必将继承抗战先辈的革命意志,在构建中国特色肿瘤防治体系的新征程上,让中医药这份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时代的“中医力量”。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23级硕士研究生——张家康

  当2025年9月3日的晨光穿透云层,洒满天安门广场,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奏响,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我想起了那些在抗战中救死扶伤的中医药前辈们。在战争年代,中医药人凭借一根银针、一把草药,运用中医正骨技术为骨折伤员复位,采用针灸疗法为战士止痛安神,采集山中草药治疗疟疾伤寒。在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下,中医药成了保家卫国的另一种“枪炮”,守护着抗日军民的健康。

  作为中医药学子,我们应当以仁心仁术济世报国,以传承创新振兴中医药,这才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纪念,对民族复兴最实的贡献。“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我们中医药学子的行动指南。